集纳|麻阳龙舟:陆上行舟的千年图腾与乡愁

  • 2025-09-21
  • 1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的山路上已响起整齐的号子声。105 名精壮汉子肩扛手推,将一艘 38 米长的龙舟抬过崎岖山路,前往 15 公里外的锦江河畔。这不是童话里的奇景,而是麻阳龙舟 "以陆为水" 的独特传统 —— 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瓠龙舟文化,正以这样震撼的方式在苗乡大地上延续了千年。

木与火的信仰:龙舟里的匠人精神

在官村的老木匠田师傅看来,每艘龙舟都是有灵性的生命体。"开山斧一响天门开,请得鲁班先师下凡来",他一边念叨着《鲁班经》里的咒语,一边将墨斗线弹在精选的杉木上。选木、祭神、发墨、打造,一艘龙舟的诞生要经过数十道工序,每一步都浸透着苗乡的信仰。新船落成时,全村人会聚集在造船场地,摆上猪头、公鸡等祭品,由掌墨师主持祭梁仪式,众人齐声呼喊:"宝梁,宝梁,光芒万丈",祈求龙舟保佑族民安康。

官村的 "乌龙" 龙舟有着悲壮的传说。明代一次端午龙舟赛中,官村龙舟在龙塘庵深潭被巨浪掀翻,队员全部遇难。为纪念逝者,村民定下穿黑衣划龙舟的习俗,"乌龙" 之名由此而来。如今,乌龙队经过沉船地段时仍会停鼓止语,静默前行百米,黑色船身在阳光下泛着肃穆的光泽。这种对历史的敬畏,让每道木纹都承载着集体记忆。

汗与红的纽带:两岸牵挂的仪式

78 岁的田二娥老人从广东东莞千里返乡时,行李箱里最珍重的是一块红绸。在麻阳,外嫁女为娘家龙舟 "上红" 的习俗已延续数百年 —— 当龙舟经过外嫁女婆家所在的村寨,她们会将红绸系在龙头,送上粽子、凉茶等补给,这抹鲜艳的红色成为辨认娘家龙舟的标志。

"娃娃们平平安安、注意安全",田二娥颤巍巍地将红绸系在郭公坪镇龙舟的龙头上,眼里闪着泪光。她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在河边看父亲划龙舟,如今虽已驼背,仍能清晰模仿当年父亲划桨的动作。在码头另一边,江西媳妇朱丽娟带着 20 多位同乡姐妹组成啦啦队,她们定制的文化衫正面印着 "麻阳",背面是大大的 "赣" 字,用双重身份诠释着 "上红" 习俗的新内涵。

水与岸的共生:逆流而上的精神图腾

"宁输一丘田,不输一篙船",这句在麻阳流传的俗语,道出了当地人对龙舟的执念。与其他地区不同,麻阳龙舟赛以 "逆水行舟" 著称,800 米的赛道上,60 名桨手需在湍急的锦江河中奋力划行,考验的不仅是力量,更是齐心协作的默契。2024 年的赛事吸引了 20 万人次游客,抖音相关话题讨论量超过 10 亿次,那震天的鼓声顺着网络传到了世界各地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龙舟的 "陆地迁徙"。郭公坪擎天战龙队曾推着 1 吨多重的龙舟步行 55 公里进城参赛,沿途村寨村民自发夹道欢迎,送水送物。这种 "不是本村船队也热情相待" 的淳朴,正是麻阳龙舟文化的精髓。官村流传的 "只准输不准赢" 祖训,在对外友谊赛中仍被严格遵守 —— 他们认为 "来者都是客",这种胸襟让竞技精神有了更温暖的注脚。

集纳|麻阳龙舟:陆上行舟的千年图腾与乡愁

古与今的交响:活着的文化遗产

在漫水村的盘瓠庙前,一场古老的仪式正在上演。首司五老唱着《开神门歌》,村民们捧着米酒敬奉祖神,随后旱龙舟队伍簇拥着神牌巡游村寨,这是 "五月盘瓠龙舟节" 的重要环节。而几公里外的锦江广场上,年轻人们正用手机直播龙舟训练,传统号子声与点赞提示音奇妙地交融在一起。

田小斌是官村乌龙龙舟协会会长,他既懂 "扫瘟神" 仪式要唱《扫瘟歌》,也清楚现代特训基地需要模拟急流险滩。在他推动下,村里建起带水槽的训练基地,还开发了 40 米长的新型乌龙船。"最强壮的男人都应回来划龙舟",这句老话依然有效,每年清明刚过,分散在各地的官村汉子就会陆续返乡,为龙舟赛做准备。

当夕阳为锦江河镀上金边,训练归来的龙舟划过水面,激起的浪花像落雨后的雾水 —— 这正是官村乌龙船 "雾龙" 的奇观,寓意着国泰民安。从盘瓠图腾到非遗名录,从陆路行舟到抖音出圈,麻阳龙舟早已超越了竞技本身,成为苗乡人移动的精神家园。那鼓声里有先祖的叮咛,红绸中是乡愁的重量,而每一次逆水行舟,都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。

zoty中欧,zoty中欧官网,zoty中欧官方app下载,zoty中欧官方网站